团情要闻
问理·育魂之旅 | “不婚不育是自由还是逃避?”高校首秀婚育观辩论赛,温理工学子辩论现场燃起来了!
来源:【团委】 发布时间:2025-06-12 浏览次数:次当“不婚不育”成为Z世代热议话题,高校思政教育如何破题?6月11日,在温州理工学院举办的一场辩论赛上,青年学子聚焦“不婚不育是个体自由的合理体现,还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用犀利思辨和“00后”语言,在思想碰撞中探寻个人选择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
此次以“浙里青年说:Z世代婚育观思辨会”为主题的辩论赛,由温州理工学院联合共青团温州市委共同主办。以辩论赛形式,将“青年婚育观”这一议题搬上思辨舞台,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次。温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定福,温州团市委书记谷川,浙江省团校党委副书记蔡宜旦出席活动,近千名师生现场参与。
校党委副书记王定福表示,本次活动是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新实践,也是助力温州打造“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生态系统、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的创新探索。青年要深入探讨三个“时代之问”,第一问,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婚育观价值内核何在。思考关于爱与责任的核心价值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第二问,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青年责任担当如何彰显。青年应当探索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发展路径。第三问,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当代情感教育路在何方。青年既要善用科技带来的便利,更要学会建立真诚、深入的人际连接。
温州团市委书记谷川在致辞中提到,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的婚恋教育阵地,团市委期待在三个方面与学校共同推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一是深化校地协同,构建婚恋教育“共同体”。通过打造青年研究智库、创新课程思政载体、共建婚恋观教育基地,探索“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二是创新教育形式,打造线上线下“双课堂”。通过数字赋能婚恋教育、开展沉浸式校园活动、探索朋辈互助机制,构建多元化教育场景。三是强化服务保障,构建周期全程“服务链”。为青年从相识、相知到婚育的全过程提供支持。
“浙里来了不想走,希望各位青年早日在浙江成家!”作为省委宣传部的金牌宣讲员以及温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的宣讲员,“咆哮阿Sir”欧阳超,以幽默诙谐的咆哮式表演风格趣谈Z世代婚育观,引爆现场青年对婚育的不同观点。
随后,温理工青年辩手聚焦“不婚不育是个体自由的合理体现,还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这一辩题引经据典,从个体权利觉醒的边界探讨、社会结构变迁的深远影响、家庭经济压力下的现实考量,再到文化传承使命的当代叩问,展开了一场观点鲜明、逻辑缜密的深度交锋。正方队伍高举“自由选择”旗帜,强调婚育非人生义务,其本质应源于真挚情感的自主萌发与对生命质量的郑重承诺。反方队伍则聚焦“社会责任”内核,警示不婚不育的集体化趋势将直接冲击人口结构、加剧社会资源分配压力,并剖析生育率下降表象潜藏的对家庭与社会责任的逃避心态。
自由辩论环节火花四溅,金句频出。正方诘问“个体选择的自由边界在哪里?”反方则针锋相对抛出“社会责任是否应成为定义幸福的唯一标尺?”“当‘躺平’遇上养老,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思想的激流在此刻汹涌碰撞。随后的“全民质询”环节,现场青年观众更是直击痛点,犀利发问——“当个人生命规划与家庭社会期待激烈冲突,路在何方?”“直面低生育率的结构性挑战,青年何以破局、何以自处?”接连不断的灵魂拷问引燃现场思辨氛围。
省团校党委副书记蔡宜旦还在会上作《发展“爱”的能力》专题报告。她深刻剖析当前社会人口问题的复杂性与严峻性,探讨年轻人婚育观转变背后的社会现实,并解读了中国生育政策演变及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面向青年大学生,蔡宜旦结合生动案例提出“锚定内核”明确追求、“破壁筛选”快餐婚恋、“充盈精神”自我增值等建议,希望青年朋友们以开放之心拥抱真情,以责任之肩共绘青春。
本次活动是温州理工学院深化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学校“问理·育魂之旅”思政工作品牌的内涵。该品牌自去年12月启动以来,以“课堂+”“实践+”“场域+”“网络+”“科技+”为路径开展系列活动200余场,覆盖学生3万余人次。本次思辨会依托“问理·育魂之旅”品牌,通过“敞开式”思辨实践,直面青年婚育焦虑背后的生存与发展困惑,成功将学生从 “传统教育接受者”转变为“时代使命肩负者”,有效引导青年学子在多元思潮中深化认识,树立更为理性、健康的婚恋观、生育观和家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