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务公开

团情要闻

以“四千精神”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温理工千名学子暑期奔赴山海

来源:【团委】 发布时间:2025-08-25 浏览次数:

今年暑期,温州理工学院66支实践队,共计1000余名学子奔赴山海城乡,开展以“赓续‘四千精神’,铸就强城新篇”为主题的“问理·育魂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将“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融入实践全过程,展现青年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本次社会实践紧扣温州“强城行动”战略与乡村振兴需求,构建“强城·兴村·融合”三维实践体系,围绕九大实践方向,如红色根脉传承实践、城市治理现代化实践、数字乡村建设实践、非遗传承保护实践、助力教育科普实践等,引导青年学子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赋能共同富裕实践行动。

千山万水间,青春脚步丈量强城热土

温理工团委联合洞头区鹿西乡人民政府开展“七天岛主计划”。6月30日至7月6日,该校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组建的“智渔π队”社会实践队深入鹿西乡白龙屿等地,依托“岛主计划”平台开展专项实践,深度解码黄鱼产业链。队员们聚焦“养殖、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下沉一线摸实情、精准把脉寻痛点。同时,以数智为刃、镜头为眼,直击产业核心,深挖升级潜能,为驱动海岛振兴的“黄金产业链”注入澎湃青春智慧与创新方案。

7月中旬,该校外国语学院红旅“译”心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中共浙江省一大会议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等浙南红色地标,开展红色景区语言景观外文翻译质量调研。队员们深入山区,通过实地踏勘、译文评估、翻译优化与文化阐释,形成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与译写规范,完成了252处中英双语标识的勘误工作,以助力红色文化“走出去”。

从海岛到山区,温理工青年的足迹遍布2省13个县(市、区)。温理工党委副书记王定福介绍说,暑期实践全面铺开前,学校专门组织实践队队员到乐清“四千精神”陈列馆进行研学,让他们带着“四千精神”沉下去,吃透乡村实情,磨砺解决真问题的本领,“从‘四千精神’陈列馆等红色研学点位出发,他们走向城乡社区、工厂企业、田间地头,融入到温州‘强城行动’的生动实践中。”

助推“强城行动”,在他们的实践中有了成效。海霞拾光实践队聚焦“海上贸易文化挖掘”“霞关老街焕新”“核电公益科普”三大关键领域,为兼具百年港口历史、多元文化融合、“168黄金海岸”资源与“核电小镇”新身份的苍南县霞关镇量身定制了文旅升级方案;“一路畅通”实践队通过微综艺拍摄提升了洞头民宿、特色餐饮等产业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增加了景区的人流和客流等。

千言万语里,智慧声浪激活共富密码

7月份,温理工组建了“AI温慕行”暑期社会实践队。12名师生,背负数字时代教育使命与推普兴乡的担当,跨越浙川山水阻隔,在火热实践中淬炼青春本色,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践行“四千精神”的深刻内涵。

其间,实践队队员们化身数字教育“点灯人”,深入四川遂宁城乡校园,通过开发嵌入“AI教-学-评”三位一体智能系统,实现教学场景动态重构、学情实时反馈、评价精准诊断,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画面,把标准语音送入乡间课堂,为西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温理工方案,展现出“技术服务于真实教育需求”的鲜活样本。“当浙南丘陵的数字化经验遇上川中盆地的教育需求,温理工学子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既能仰望科技星空,亦能扎根乡土大地。”温理工有关老师表示,此次四川遂宁之行,是温理工精心打造的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农裕”实践队则化身“渔货推介官”,为解答共同富裕温州先行示范输入青年密码。该实践队由跨境电商、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的大学生组成。得知洞头鹿西乡渔产品存在“叫好不叫座”问题后,他们创新渔产品营销路径,通过挖掘产品背后“逐浪野化、天然有机”的动人故事,精心设计直播脚本,在直播间讲述温州人与大黄鱼背后的故事。直播间累计热度近80万,120余斤渔货乘“云”出岛,直接、间接助农增收2万余元。实践队指导老师谷芝杰说:“正如我们的队名一样,我们希望发挥大学生在电商直播方面的专长,通过电商助农来实现共同富裕。”

“青年学子以教育之声破壁鸿沟、电商之声链接产销、文化之声对话世界,搭建城乡协同的智慧生态圈,让共富密码在智慧声浪中澎湃激荡。”温理工团委书记连政这样总结道。

千方百计下,创新锐气破译振兴难题

暑期实践期间,温理工青年学子还以专业智慧解码产业困局、以技术锐气打通转型链路,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架起创新桥梁,让“四千精神”在破题攻坚中迸发时代锐气。

7月1日,“瓯韵拾光”实践队踏上文成县平和乡。一座百年茶厂藏于群山褶皱之中。日省茶厂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与古茶资源,但因山高路远的地理局限,其传承之路步履维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茶厂面临不小挑战:线下销售独木难支,线上尝试淘宝、京东等平台效果不佳,短视频直播因缺专业人才进展缓慢。

针对日省茶厂的困境,“瓯韵拾光”实践队深入调研,发挥文学、传媒、设计等专业优势,展现了强烈的“创新实干”精神,为这家百年茶厂规划了一条突围之路。该团队以传承手工技艺为根脉、以创新突破为引擎,开发茶点、茶底等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量身定制打造了“茶香香”Q版人物IP,为手工制茶技艺 “代言”,让老手艺有了鲜活新载体;同时,借力直播带货、纪录片推广等数字手段打通线上渠道,让传统茶香飘进新市场。此外,队员们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业态拓展为突破,推动茶文化与旅游、文创深度嫁接,用纪录片里的古茶树群落、炒茶老灶等镜头设计“跟着纪录片游茶园”研学路线,让茶园变景区、茶厂变展厅,激活了“一片叶子”的多元价值。

亚龙智造先锋暑期实践队则通过校企协同的“双轨培养”机制,将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转化为青年学子的实战课堂,以信号传输原理重构接线逻辑,自主解决电路短路排查、功能模块兼容等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图纸到生产方案的创新转化,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千辛万苦中,服务担当浸润民生温度

此次暑期实践,温理工青年还深入基层村社,在挥洒汗水中读懂一线脉动,于服务奉献里厚植为民情怀,让“四千精神”在为民服务中绽放时代温度。

“倾心”实践队响应省计生协拓展提升青春健康工作的要求,深耕民工子弟心灵土壤,关爱儿童心理健康,打造“心理+”课程,创新纳入青少年生育力保护早期预防教育,将“情绪ABC理论”化为游戏标签,用“身体红绿灯”筑牢安全边界,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身心变化。“律动红”队员紧扣“党建+法治+治理”主题,扎根调解一线,携手龙湾区司法局量身定制“法律宝典”,收集关于基层法治建设的意见建议30余条,为社区提供“点单式”授课服务,把生硬法条淬炼成暖心话语,在调解书中读懂“枫桥经验”的民生温度。“电启未来”“筑梦童心,共建未来”“艺术长青”等实践队结合专业知识,深入村社开展“双减”教育。青年学子以“吃尽千辛万苦”的躬身姿态,织就全龄友好的温情网络。

“今年,我们通过建立‘地方需求清单+高校资源清单+项目对接清单’,精准匹配龙湾、瓯海、洞头、文成等地的实际需求,重点实施了一批校地共建项目。”王定福表示,这些项目为暑期实践提供了有效载体,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借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温理工深化开展以传承弘扬“四千精神”为内核的“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工程,深挖温州创新创业文化精髓与学校办学积淀。通过系统化、递进式的校园文化工程,由师生设计、师生主创、师生参与,实现温理工青年对“四千精神”的“认知深化-实践淬炼-精神传扬”递进提升,形成“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全员参与、注重实效”的浸润式育人新格局,从而实现以青春之名续写助力“强城行动”的崭新篇章。

15eb197ae41b0b8535ae9741f059edf.jpg